一位老铁匠的执著与坚守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左手持钳子,右手握榔头,将烧得火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锤子落下的刹那间,火星绽放……曾经熟悉的打铁匠,如今已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慢慢地成了城市的一种记忆。但在主城区台州大市场一个小巷子里,还保留着这样一个打铁铺。
  铁匠师傅叫陆元生,今年已经六十岁,从十九岁学徒开始,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已经伴随了他四十年。
  一身灰土色的衣裤,围裙和裤子上都破了好几个洞,花白的头发,一双手长满了茧子,龟裂的手心留下了常年打铁的黑色痕迹。这就是一个默默坚守着老行当的打铁匠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里,一个用黑乎乎的砖头砌成的火炉,一堆焦黑的煤炭,大小不等的铁锤、铁钳,一方磨光的铁墩,它们陪伴了陆元生四十年的打铁生涯。
  俗话说:“世上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语道出了打铁这个行业的艰辛。陆元生说铁匠看似用的是“武力”实际比的却是“文功”,他说打制一件铁具,一般要经过五六道工序,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除了工序繁杂外,还特别考验铁匠的眼力,因为打铁不像做木工,可以用尺子在木板上标示出规格,打铁只能靠老师傅的眼力,不断翻动铁料打造出理想的铁件,考验的是“功夫”。这“功夫”不是一天两天能学来的,一个学徒要成为一个熟练的铁匠师傅,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磨炼。陆元生说当初师傅选徒弟的标准很严格,不仅要有耐心还需要悟性,更重要的是有人品。只要发现徒弟有一点偷工减料,投机取巧,手艺再好,师傅都会扫地出门。师傅说,铁匠铺里打的东西都是家家常用的,偷工减料的事情不能干,一些危险的物件出再多钱也不打。“做手艺赚钱不能坏良心。”凭着这样的信念,他有幸成了师傅眼里最得宠的徒弟。说到这里,陆师傅黑红色的脸上堆满了骄傲,仿佛往事就在眼前。
  “我也带了很多徒弟,但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的。”陆元生说,打铁对他来说,已经不仅仅是门手艺,更是他一辈子怀着崇敬心理从事的职业,打铁时不敢有丝毫懈怠。但现在的徒弟们很少有这种想法,他们只把它当成谋生的手段。当年的师兄弟们也陆续转行,如今城区仅剩他一家打铁铺了,“我会尽我所能守着这家铁匠铺。”说这话时陆师傅不禁有些伤感,四十年来,靠着打铁他得以养家糊口、娶妻生子,他怎么也舍不得放下他的铁锤。
  出乎记者的预料,铁匠铺的生意还挺红火。一下午陆陆续续有十来个顾客,修钻头的、敲铁钩的、买锄头的,好些人都等在店铺外,看师傅干活。一位大妈专程赶来打个小锄头,她说买的虽然便宜,但不经用,铁匠铺打出来的才实在。“陆师傅火色看得好,我们一直都在这里打铁。”一位建筑工地的工人说,他们用的工具都是在这里打,买来的用几天就钝了。四十年来,顾客买得满意、用得称心一直是陆师傅衡量手艺的标准,当他用磨出厚茧的双手接过顾客给付的手工费时,那张烟熏的脸上露出了欢畅的笑容。
  采访结束后,回望这个没有招牌的打铁老店,在老店外唠嗑的乡里乡亲们,一种久违的熟悉感、亲情感涌上了心头。正是有这些像陆元生一样对传统工艺的热爱者和坚守者,我们的传统文化才得以延续。
 
(来源: 池州日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