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其他
百亿注册资本的银行系养老险公司落地,国家队为何而生?
作者:   来源: 财经自媒体  2021-08-24


  819日,一个全新的名字让保险圈为之触动。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一纸公告——《关于拟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几乎清一色大型国有银行参与设立的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浮出水面。

  这一消息在年初外媒风传后,终在8月中旬落地。联想当下,不可逆的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第一支柱社保养老金在未来的承重压力愈加明显,谁来扛起国人养老的重任?

  在发达市场比例极大的第三支柱——商业养老金市场,一向被我国的保险行业视为自留地般的存在。但多年布局,发展依旧温吞,九家专业养老险公司规模份额以有限,多出自原集团公司团险部门,近年有所发展也集中在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方面,第三支柱尚未见到爆发之趋势。

  这一次,携百亿资本诸多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大型券商,独缺头部国有寿险公司的国民养老险公司的设立,对于第三支柱,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对于中国寿险产业,又意味着什么?

 

  银行系全明星+保险独苗

  根据公告,国民养老险发起人共计17家公司,注册资本金111.5亿元,股东实力颇佳。

  其中,第一档股东为五大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分别持股8.97%,均为第一大股东;邮储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亦是其股东,持股比例2.69%——5.83%不等。

  11家银行系理财子公司持股比例七成左右,也表明这几乎是一家银行系主导的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值得关注的是,17家股东中,还有三家权重股东,分别是央企旗下的国新资本持股8.97%,北京市属企业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持股8.97%,和北京熙诚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持股4.48%

  17家股东中,仅有一家保险公司,即持股1.79个百分点的泰康人寿。尽管泰康人寿长期以来也以养老产业闻名于世,但在这家地道的银行系养老保险公司中,似乎并没有太多存在感。

 

  为何要银行们,成立一家养老保险公司?

  这显然与中国养老保险市场巨大的缺口息息相关。去年1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测:未来5-10年时间,中国预计会有8-10万亿的养老金缺口。

  同月,“中国寿险业峰会2020暨人身险专委会年会”上,中国银保监会首席会计师马学平也给出了一组数据:202019月,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551亿元。对比养老保险超过10万亿的规模收入,这一数字占比极小。

  在这一个月前的1021日举办的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表示要努力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养老金融改革的要求:

  一方面抓现有业务规范,就是要正本清源,统一养老金融产品标准,清理名不符实产品。

  另一方面是开展业务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

  巨大的市场缺口下,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的极低占比,使得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概念渐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为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的养老金融产品。

  凭借本身的优质客户基础和与老年人天然的信任程度,银行乃国内金融产品销售的最大场景方,无论保险、基金、期货乃至黄金概莫如是。这一次,养老金融的竞夺中,银行亦是主力销售方。

  为何要银行系成立一家养老险公司,或许是这一上下皆关注,干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发展得太慢了。

  而现实又太急迫:

  如七普数据下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已经达到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0%,三十年后这一比例将达到30%左右,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社会。

  还有社保养老金的急迫,中国人寿股份原总裁、新华保险原董事长兼CEO万峰近日在与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的对话中,给出了一组数据:社保基金的养老结余将在2028年出现负数,2050年的缺口达到11.28万亿元。

  这又是何等的急迫?这或许也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去年底点题人身险发展的一重原因。

  最为值得关注的还有政策背景,7月份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全国政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专题协商会上透露,将尽快出台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政策框架,目前已制定方案并上报国务院。

  这意味着之前具有明显政策短板的第三支柱政策将出。据公开报道,此次第三支柱顶层设计涉及保险方面的讨论包括保险产品、税收优惠、二三支柱账户如何打通、养老金资产将由哪些部门接管等议题。

  再看国民养老险公司的从经营范围,恰包括:

  商业养老计划管理业务、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养老保障为目的的人民币、外币资金、团体养老保险及年金业务、个人养老保险及年金业务、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团体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个人长期健康保险业务等。

  可以说,养老综合金融的色彩已经非常显著。而大型银行参与其中,也符合了我国目前金融结构的特点。

 

  商业养老保险,保险行业的机会唯有服务

  事实上,不仅银行加速布局养老金融,基金证券行业皆如此。

  反观境外经验:从全球范围来看,公募基金和商业养老保险是全球养老金投资的重要参与者。当前,金融三驾马车在养老布局上回到同一起跑线。

  但,这又对中国寿险产业影响几何?这需要从养老保险的硬需求讲起。硬需求为何,当是对稳健收益的追求。众所周知,长期投资能力恰是寿险公司的最核心的能力之一。这是否预示着,国内寿险产业的利好?

  事实或许正好相反,理论上,一家成熟的寿险公司当拥有大量10年期以上的长期保费。这令之在长期投资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稳定、长期的资本收益方才是养老金最本质的诉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没达到预期,也正是近年来险企仍对短期规模追求的一个结果。

  不谈过去五年诸多中短期产品的冲击,转型中的寿险有多少公司有能力经营10年期以上新单。行业交流数据显示,人身险公司的新单期交保费已出现同比出现下降,特别是10年期以上的新单期交保费增长艰难。

  事实上,即便期缴保费3-5年期的产品也是大多数寿险公司开门红主推的产品形态。

  长期保费的下降必然对前期的长期投资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也会反过来影响对养老产品的整体设计与规划。3-5年期的产品看似热销,但其实与银行养老理财的期限和形态重合。在这一领域与银行直接竞争,结果可想而知。

  大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售五年养老产品年化投资收益在4.56.5%之间,而开门红产品的年化投资收益率又是多少?

  这也意味着,无论拼产品营销还是拼收益,险企并无明显的优势。那么保险公司能和其他金融行业分庭抗礼的唯一出路又是什么?答案是又一个养老的刚性需求,老年护理。这也是护理险试点部分地区社保第六险的原因,且在加大试点范围。

  护理能力不足当是更深层次的矛盾,这一领域恰是保险行业的独具竞争力的专业领域。而做好养老护理服务,似乎也是保险业在商业保险养老险继续享有话语权的唯一机会。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