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松:养老不是问题?
作者:   来源: 人大国发院  2021-12-31

  1、我们传统的三种养老方式,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2、60岁就是老年人吗?现在的60岁的人和十年前的60岁的人,在身体状况、知识结构、经济状况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怎么来重新认识老年人?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3、农村的养老问题不能就养老谈养老。就养老去解决养老,给多少资金扶持、建多少设施最后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未来,我们需要家庭支持政策来支持家庭去发挥养老功能。家庭支持政策会成为我们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支点。

  

  Q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目前有哪些变化?

  黄石松:近年来老年人的生存状况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发展,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显著的提升。简单地说,老年人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现在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的全覆盖。

  第二个方面从医疗制度来讲,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也在逐步的完善。

  第三个从老年人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等这些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我们从北京来讲,现在老年人逛公园、看电影、影院、博物馆、座公交都有了很好的福利制度。特别是从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服务这方面,这些年,我们加大了养老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了涉老化改造等等这方面的力度。整个社会的敬老、孝老、养老的文化氛围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我想这一点我们老年人都是有切身的体会的,是看得见,能摸得着的获得感。

  

  Q关于养老,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黄石松:那么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现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明显的问题。那么第一个就是我们的供给和需求的总量的矛盾。我们老年人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对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我们的供给从质量上、数量上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第二个呢就是结构上。我们传统的三种养老方式,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那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就近、就便的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不足。

  那么第三个方面呢就是我们现在出现了很多新兴的一些养老方案。比如说智慧养老、比如说依托智慧化的手段来在家里就能实现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等等这些。还有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抱团养老、旅居养老啊,这些方面的发展跟不上我们老年人的实际的需求的增长的情况。

  再一个呢就是,我们的服务内容上也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比如说我们老年人现在对健康、安全这方面的需求,对文化精神生活、对社会参与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在康复、医养、医养结合这方面的服务还是不够的。

  总之,我们还存在着一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的矛盾。

  

  Q我们该如何认识老年人和老年期生活?

  黄石松:那么我觉得,实际上我们现在关于怎么来认识老年人?怎么认识这个老年期的生活,观念上要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关于老龄国情教育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普及做的还很不够。我就举一个例子。怎么重新认识老年人?60岁就是老年人吗?现在的60岁的人和十年前的60岁的人,在身体状况、知识结构、经济状况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怎么来重新认识老年人?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第二个怎么重新认识老年期和老年期的生活?原来有可能我们的平均寿命也就是60多岁、70岁,特别是我们健康的寿命可能也就是六、七十岁。我们现在80岁、100岁都很常见了。我们社会的平均的寿命都已经78岁将近80岁了。我们在退休以后可能面临着三、四十年的老年期的生活,那么怎么来看待老年期和老年期的生活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我曾经讲,这个人一辈子如果分成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是工作期,你通过你的奋斗,在奋斗中在工作中找到你的获得感和乐趣。那么后半段现在甚至有可能比前半段还长,那么这段时间你怎么更好的去实现你的个人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就出现这样怎么重新认识老年期和老年期的生活的问题。

  

  Q农村养老问题是否更难解决?

  黄石松:这些年,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带来大量年轻人进入到城市去务工,所以造成了城乡的人口老龄化的倒挂。农村的老龄化状况比城市更严重。

  但另外一方面,农村的老年人随着子女到了城镇以后,涉及到一个当地怎么融入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现在城市的养老保障体系里面,养老服务体系里面,包括福利政策这些等等、设施的配套都是按照户籍人口来配套的。

  所以农村的老年人进入城市以后,存在一个在地化的服务啊、保障啊这些统筹安排问题。特别是在精神文化生活的融入上,老年人的社会融入上是比较大的问题。但另外一方面农村本身的人口老龄化倒挂非常明显。前些年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普遍的去建养老服务的一些设施、卫生服务站、加大农村的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力度、社会救助的力度、还有发展互助式的养老等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的一些做法。

  但是这些年,我跑了很多地方,从我个人的感觉上,农村的养老问题不能就养老谈养老。就养老去解决养老,给多少资金扶持、建多少设施最后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把农业产业、农村、和农民三个问题统一来解决。农村如果不能实现农业的升级换代,不能把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那么不能促进年轻的农民的回流,来改变农村的人口结构,恐怕农村养老问题从根本上很难解决。

  这些年建的一些农村幸福晚年驿站、养老设施也出现了很多闲置这样的一些情况。所以农村的养老问题要综合施策,要把农村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农村的治理统筹考虑。把解决老龄问题融入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当中统筹来考虑。

  

  Q各地推行的9073或者9064养老服务模式是否是养老王道?

  黄石松:这个居家、社区、机构三种基本养老方式,不管是从国外还是从中国,一直这么发展演变过来的。其实从历史上,中国最主要的是家庭养老,那么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家庭越来越小,家庭承担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弱,家庭有心无力,这样就才要发展社会化的养老,通过社会化的分工和服务来支持家庭去承担这个养老的责任,就逐步出现了一部分人,特别是失能、失智的,需要保障的人去机构。然后一部分人依托社区、一部分人居家,形成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

  那么从“十二五”以来我们国家就按9073或者9064这样的模式去发展。就是90%的居家,6%通过社区,4%通过机构。很显然,现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073,9064,的发展中,产生三种养老方式发展的不平衡的矛盾。同时另外也存在着新兴的养老方式和传统的养老方式之间的矛盾。

  比如说开发商转型做大型的这种养老社区。实际上,我们对这个社区规划、这个城市规划都发生了很大的理念上的变化。

  再比如说,物业+养老的模式的这种发展。在新加坡、在日本就出现过,国家政策鼓励在同一个社区里一碗汤的距离,那么子女和父母并不住在一个单元房里,但是在一个社区里面,实现一碗汤能互相照顾。

  那么还有日本这样的社区里面,他会建一些医养结合的社区,嵌入式的一些养老机构,老年人在机构里面,而他的子女就在就近的社区里面居住。所以这些都是新兴的一些养老方式的产生。

  所以我想9073也好、9064也好,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我们的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我们老年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技术进步、互联网智慧技术、康复辅具等等这些技术的变化带来一些变化。

  我们实际上现在存在着一个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的一个现象。也出现了一个就是新兴的养老方式对传统的养老方式的替代现象。

  

  Q家庭政策该从哪些角度去发展?

  黄石松: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居家养老还是最适合的、最经济的一个方式。但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越来越小,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很多时候有心无力。

  大家看到最近我们出台了一个政策都是促进养老托幼,实际上是要回归家庭,从家庭整体家庭的视角,三代人都要各得其所。所以未来,我们需要家庭支持政策来支持家庭去发挥他的这样的功能。家庭支持政策会成为我们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支点。

  那么家庭政策从哪些角度去发展呢?我想第一个呢是要重构家庭的价值理念。就是我们的育儿观,我们的养老观都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新的,重构家庭的价值理念。

  第二个就是要减轻家庭的负担。通过我们的经济的支持、时间的支持、社会服务的支持、技术的支持等等,比如说育儿假、比如说灵活的、便利、就近、就便的工作的安排。灵活的办公时间,都是有利于养老和育儿的。总之第二个就是要通过综合性的支持政策减轻家庭的负担。

  第三个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政策去维护家庭的稳定,相应的这些政策都要从有利于维护家庭的稳定、促进家庭生态优化这个角度来综合施策。所以家庭政策会成为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人口均衡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